或许国滢教授的主旨是要把欧陆法学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和开放的体系,把不同思维方式都作为其组成部分并置于相反相成的关系之中来考察大陆法系的知识演进机制,因而故意不强调范式的差异和对立,而是展现一幅网罗欧陆法学各流派史料的曼陀罗图景。
司法职业具有高门槛、高负荷、高风险等特点,只有建立健全职业激励保障体系,才能吸引优秀法治人才进入司法队伍,激发司法队伍能动性和创造性。第八,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
下一步,应在总结两地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改革,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司法规律的跨行政区划司法体制。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这三类专门法院的设置,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是中国司法版图变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他在2015年中央政治局第21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司法制度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一些干警管不住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交不该交的人,去不该去的地方,做一些出格的事情。
第三,在微观层面上,推进司法机关内设机构改革,确立起优化协同高效的管理机制。弊端之二是司法人才资源浪费。习近平总书记把权利救济界定为司法的基本功能,把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确立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司法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必须在中央统一领导下自上而下有序推进,同时,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同层级司法机关工作特点也有所不同,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他指出,长期以来,我国把司法人员定位于公务员,实行与公务员基本相同的管理模式,带来不少弊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紧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机制,坚决防止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甚至执法犯法、司法腐败。
按照专业化、扁平化的原则,合理设置办案业务机构,精简整合行政管理机构,让政务、业务运行更加优质高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领域改革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问题都涉及法律规定。
他引用培根的话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凡是进入法官、检察官员额的,要在司法一线办案,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其中,设立互联网法院,是司法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大趋势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目的在于探索涉网案件诉讼规则,为维护网络安全、化解涉网纠纷、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等提供司法保障。
《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提出,全面推行法官、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统一规范法官、检察官办案权限。评价一个国家的司法制度,关键是看是否符合国情、能否解决本国实际问题。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具有基础性、结构性、长远性变革意义的举措。就上与下的关系而言,主要是优化各层级司法机关的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司法机关之间关系。
二是完善诉讼服务体系,让当事人打官司更便捷、更舒心。第一,在宏观层面上,优化司法机关之间的职能配置,构建起各司其职、配合有力、制约有效的工作体系。
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满意度,可通过民意调查等方式加以测定,是衡量司法公信力高低的主要标准。我们要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照抄国外司法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高度,科学地提出了司法改革的一系列新战略、新政策、新举措,深刻阐释了司法改革政策措施背后的哲理、政理、法理,创立了内涵丰富、体系严整的司法改革理论,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理论的大手笔、大格局、大境界。要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更加重视基层基础工作,充分发挥共建共治共享在基层的作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坚持整体推进的同时,善于抓住改革全局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意义的重点事项进行攻坚,以重点事项突破带动改革的全面开展。第四,健全当事人诉讼服务保障制度。要遵循司法规律,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现代科技应用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司法责任制是现代司法权运行的基础性制度,是新一轮司法改革的牛鼻子。
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和喝彩,更不能拿西方的理论、观点套在自己身上,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求出发。过去发生的一些冤假错案,就是由于公检法机关办案人员不讲制约、一路放水,以致起点错、跟着错、错到底。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已有周详的考量和谋划:考虑到全国法官、检察官数量大,统一收归中央一级管理和保障,在现阶段难以做到,这次改革主要推动建立省以下地方法院和检察院法官、检察官编制统一管理制度,法官、检察官由省提名和管理并按法定程序任免的机制,探索由省级财政统筹地方各级法院、检察院的经费。服判息讼率越高,表明对司法裁判认可和信服的诉讼当事人越多,也就意味着司法机关的威信越高。
要把强化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作为必修课,教育引导广大干警自觉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完善司法人员惩戒制度,明确惩戒情形和程序。
三是让人民评判司法改革成效。他指出: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如果群众有了司法需求,需要打官司,一没有钱去打,二没有律师可求助,公正司法从何而来呢?对此,他提出了两项改革举措。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在中国司法史上,这是第一次对司法权的性质和定位的清晰说明,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近年来,随着全国法院受理案件数量的持续增加,大量案件和信访问题涌入最高人民法院,导致最高人民法院审判接访压力增大,息诉罢访难度增加,不利于最高人民法院发挥监督、指导全国法院工作的职能,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不利于方便当事人诉讼。
遏制司法腐败,确保司法廉洁,是世界级的司法难题。第一,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
司法辅助人员是协助法官、检察官履行审判、检察职责的工作人员。因此,他提出,要通过改革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建立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专业职务序列及工资制度,增强司法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加强民事检察工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畅通司法救济渠道,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坚决防止以刑事案件名义插手民事纠纷、经济纠纷。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机关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的原则,依法纠正了浙江张氏叔侄案、河南李怀亮案、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等一批重大冤假错案,追究了办案人员的法律责任,提振了全社会对人权司法保障的信心。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成为‘诉讼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定的一些重大改革事项,健全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的体制机制等,要紧盯不放,真正一抓到底,抓出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司法权运行机制改革,既深刻指出了以往司法权运行机制的弊端,又明确提出了构建司法权运行新机制的要求。第一,全面实行司法责任制。
就统与分的关系而言,主要是处理好普通司法机关与行业或专门司法机关的关系。他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完善司法监督制约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内容涉及司法机关内部制约监督、司法机关相互制约监督、对司法活动的社会监督。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